四川中医

访问量:1376399

百家精粹

  • 国医大师刘敏如教授治疗经断前后诸证的临床经验

    张莉;刘敏如;

    刘敏如教授从事中医妇科临床工作七十余载,对经断前后诸证(围绝经期综合征)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她认为经断前后诸证的主要病机为肾气亏虚、阴血亏虚、以肾虚为根本的全身多脏器功能失调。治疗关键在于“补肾气”“滋阴血”,恢复经断前后女性“脏腑功能体系的再平衡”,同时应兼治痰浊、血瘀、郁火等致病因素。临床紧扣治疗关键,根据患者的不同临床表现选方化裁,并结合现代医学研究,选用类雌激素样作用中药,常常取得显著效果。

    2025年08期 v.43;No.501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7K]
  • 魏绍斌教授四期序贯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经验总结

    曹亚芳;李彦欣;

    魏绍斌教授认为,排卵障碍性不孕(ODI)的病机以肾虚肝郁脾虚为本,痰湿为标,治疗应标本兼顾,提出益肾扶脾填精、疏肝理气活血、燥湿祛痰通络的治疗原则。根据月经周期的不同阶段(行经期、经后期、经间期、经前期),采用四期序贯治疗法,临床疗效显著。本文总结魏教授在分期序贯治疗ODI中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突出其治疗特色与创新性。

    2025年08期 v.43;No.501 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0K]
  • 贾玫教授从三焦论治放射性肠炎经验

    王一珺;付韵霏;朱惠琳;李佩璐;侯丽;贾玫;

    放射性肠炎又称为放射性肠损伤、放射性肠病,在中医属“肠澼”范畴,多数医家认为其主要病位在肠腑,常从清热燥湿健脾的角度论治RE,极少从三焦论治。贾玫教授根据RE的病势特点将其分为急性期与慢性期,认为急、慢性期分别以“三焦‘三道’不通”与“三焦脏腑不荣”为核心病机,由此提出急性期“气、水同治,三道并通”和慢性期“补泻兼施,三焦并调”的治疗原则分期论治,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中医诊疗思路。

    2025年08期 v.43;No.501 10-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2K]
  • 骨伤科名老中医刘钢教授治疗骨折病的经验概要

    甄朋超;刘钢;

    刘钢教授作为北京市首都名中医,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宫廷正骨第五代传承人,对宫廷正骨学术思想有着深刻的理解,治疗骨伤科疾患有着丰富的经验,尤其擅长采用以手法为主保守治疗骨折疾患,形成了符合宫廷正骨特色的望闻问切的辨证体系,遵循筋骨并重、动静结合、内外兼治的正骨原则,轻、柔、透、巧的手法特点,并结合特色固定,形成宫廷正骨流派的治疗特点。本文就名老中医刘钢骨折治疗思想予以总结整理,以便传承发展其学术思想,造福患者。

    2025年08期 v.43;No.501 16-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2K]

学术探讨

  • 基于“肝与大肠相通”理论探讨肝—肠轴与乳腺癌的相关性及辨治策略

    李紫悦;孙韬;高永强;卫月;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的研究发现乳腺癌的发病与肝-肠轴的气血运行机理以及气、阴阳、五行相互关系,与肝肠轴和乳腺癌之间的内在功能状态密切相关。本文基于中医“肝与大肠相通”的理论基础,结合脏腑经络学说、关联进行了详尽的剖析。通过对乳腺癌中西医发病机理的系统分析,揭示了肝肠轴功能失调在乳腺癌发生与发展过程中的核心作用。基于此,本文提出了“肝与大肠同调、厥阴阳明同治”的治疗策略,着重强调了养肝护肠、疏肝导滞、畅通气血与固本培元在维护乳腺健康中的核心地位,为乳腺癌的中医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2025年08期 v.43;No.501 20-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0K]
  • 基于“气化理论”探讨生物能量代谢的系统调节机制及其临床意义

    满逸迪;冯梓芸;姜恒坤;李军;

    生物能量代谢紊乱与多种疾病密切相关,而现代医学在系统整体性调节方面存在认识局限。本综述旨在从中医气化理论视角探讨生物能量代谢的系统调节机制及其临床应用价值。通过文献研究方法,系统分析气化理论与现代生物能量代谢的关联机制。运用多组学技术和系统生物学方法,探讨气化理论在分子、细胞和系统层面的科学内涵。重点分析三焦分层调节在能量代谢平衡中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气化过程与线粒体功能密切相关,气虚状态往往伴随ATP含量显著下降和AMP升高。创新性地提出“气化分层调节”理论,构建了气虚、气滞、气陷、气逆四型的分层调节方案。补气中药可通过调节AMPK/mTOR信号通路改善能量代谢,显著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气化理论与现代生物能量代谢具有深层科学联系。基于三焦分层调节的治疗策略为代谢性疾病的防治提供了新思路,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2025年08期 v.43;No.501 27-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4K]
  • 基于王旭高治肝三十法辨证论治紧张型头痛

    郝云龙;郭烨;齐大河;孔令博;

    本文基于王旭高“治肝三十法”理论,探讨紧张型头痛的中医病机与治则。紧张型头痛作为我国最常见的原发性头痛,其病机与肝的疏泄功能失调密切相关,病始于肝气、进为肝火、久化肝风、转为肝虚。治疗以治肝三十法为指导,分型论治:肝气证,疏肝通络,兼调脾肺;肝火证,清泻相合,泻子补母;肝风证,和潜相继,养血散风;肝虚证,阴血同滋,敛镇共防。通过调和肝之气血阴阳,恢复肝疏泄功能,改善紧张型头痛症状,为临床提供理论依据与个体化治疗思路。

    2025年08期 v.43;No.501 33-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9K]
  • 从“阳郁”视角探析甲状腺功能异常的病机及辨治

    宋林瑞;岳仁宋;张博荀;隆采奕;

    从“阳郁”的视角出发,通过梳理甲状腺的生理特性,并结合中医在甲状腺疾病中的临床与理论差异,提出甲状腺功能异常属于中医“阳郁病”范畴,其核心病机为“相火伏郁”,个体差异是疾病后续传变的关键因素。治疗上以“畅达枢机”为总纲,根据具体临床情况灵活加减,常用小柴胡汤以调达少阳,龙胆泻肝汤、白虎加人参汤清泄邪火,配合理气、滋阴、解郁等法,综合运用抗免疫中药,最终恢复少阳相火的正常功能,以达“重者可差,轻则可愈”之效。

    2025年08期 v.43;No.501 40-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1K]
  • 基于“上下交损,当治其中”辨治心肾不交型遗精

    张杰;方敦林;胡万春;刘通;张畅畅;刘娟;

    “上下交损,当治其中”理论出自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虚劳》,其核心观点是对于上下同病,应重视调理中焦脾胃。心肾不交型遗精虽主要责之于南方心火与北方肾水不相济,但与中焦脾胃运化升清、气机转运密切相关。临床常以虚实二分,一方面脾胃虚损,运化乏力,化源不足,则心肾无资,气虚固摄乏力;另一方面痰湿内生,气机不畅,清气不升,浊阴不降,则转运失常,水火升降失衡。故以“治其中”为大法,虚补实泻,当补脾和胃,健中州以行运化,则神安志定精关固;醒脾调气,转枢机以复升降,则上下交通精室宁,临床上还应观其脉症,随证治之,针药结合,方达脾胃调,精微化;气机顺,水火济;心肾交,遗精止。本文基于“上下交损,当治其中”理论探析心肾不交型遗精的病因病机及治则治法,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新的思路。

    2025年08期 v.43;No.501 45-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9K]
  • 基于“聚于胃,关于肺”理论肺胃同治法论治肺癌

    董慧君;牟钰;廖文豪;

    肺与胃解剖相邻、经络相属、脏腑相依、五行相生、津液相承、喜恶相似,其在生理上相互协同,病理上紧密联系,在治疗中亦相互为用。《素问·咳论》提出“聚于胃,关于肺”的理论,从整体观念的角度出发,指出肺胃失衡是肺系疾病发生的关键病机。笔者认为,肺胃失衡是肺癌的发病基础,然治肺不应限于肺,因此治疗强调肺胃同治,充分发挥肺胃的协同作用,既重视驱除肺邪,又要健运脾胃,顾护胃气,气血充足,使得肺有所养,肺气通畅,宣降得宜,治节有序,邪去痛减。本文通过阐述肺胃在生理、病理以及治法的密切关联,意在为中医药治疗肺癌提供有益的诊疗思路。

    2025年08期 v.43;No.501 5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6K]
  • 从“三本二统”论治肺胀

    陈军;杜峣楠;严权;

    本文通过对明代医家汪绮石所著《理虚元鉴》治疗虚证的学说进行研究,重点包括劳嗽六因、“从火立论”“火”“痰”“风”“喘”四症候,治虚肺、脾、肾三脏为本,调理脾肺阴阳二统等内容。发现其治虚独具特色,并与肺胀病的病机病证相符,可作为肺胀病的立法基础。

    2025年08期 v.43;No.501 56-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3K]

药理研究

  • 蜂针对脑梗死大鼠抗凝作用及脑保护作用的机制研究

    张倞;马晓睿;

    目的 观察蜂针治疗,对脑梗死大鼠纤溶系统LPA、tPA/PAI-1的影响,以及脑组织形态学变化、神经功能评分,讨论其抗凝作用及其脑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 大鼠适应性喂养1周后,通过线栓法制备大鼠MCAO/R模型,随机分为3组,包括模型组,针刺组、蜂针组,每组6只,共18只。模型组不进行治疗,常规喂养;针刺组采用普通针刺,1~7日每天1针,8~21日每天2针;蜂针组采用穴位活蜂蜇刺,1~7日每天1针,8~21日每天2针。在治疗结束后通过进行Longa评分观察神经功能,TTC染色观察脑梗死面积,采用酶联免疫分析(ELISA)检测大鼠血清LPA、tPA、PAI-1的相关水平。结果 蜂针组的大鼠治疗后Longa评分及大脑梗死体积远小于模型组,且差距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蜂针组和针刺组的大鼠血清中LPA、PAI-1含量均低于模型组,tPA含量均高于模型组,而蜂针组的LPA、PAI-1含量又低于针刺组,tPA含量高于针刺组,且差距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蜂针疗法可以有效保护脑梗死急性期大鼠神经功能,减少脑梗死面积,具有有效的脑保护作用。其机理可能与减少LPA生成,抑制PAI-1表达,促进tPA表达,从而调节纤溶系统平衡,促使纤维蛋白溶解,抑制血栓生成有关。

    2025年08期 v.43;No.501 60-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9K]
  • 基于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技术探讨经典名方二冬汤治疗糖尿病的作用机制

    陈红;施静;雷双富;袁坤;张帆;游元元;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技术探讨经典名方二冬汤治疗糖尿病的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中药系统药理数据库和分析平台(TCMSP)数据库获取二冬汤的活性成分和靶点。通过药物靶标数据库(TTD),GeneCards、OMIM数据库收集疾病靶点。筛选出与糖尿病(DM)的交集靶点。运用STRING11.5数据库和Cytoscape3.9.1软件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采用Matescape3.5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通过分子对接将关键靶点与活性成分的相互作用进行验证。结果 二冬汤方中共筛选到槲皮素,山奈酚,淫羊藿素,豆甾醇,汉黄芩素,黄芩新素等22个活性化合物,通过调控脂联素(ADIPOQ),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AKT1),肿瘤坏死因子(TNF),白细胞介素2(IL2)等18个关键靶点,参与异种生物刺激的反应,氧化还原酶活性,细胞对脂质的反应,对氧气水平的反应,对激素的反应,调节脂质代谢过程,调节激酶活性等多个生物过程,影响白介素-17、流体剪切应力,脂肪细胞因子信号传导,脂质和动脉粥样硬化,胰岛素抵抗,胰岛素,胆固醇代谢,多巴胺能突触,胰高血糖素,脂肪消化和吸收,淀粉和蔗糖代谢等161个信号通路发挥治疗糖尿病的作用。分子对接结果显示槲皮素等主要活性化合物与关键靶点结合稳定。结论 二冬汤可通过调控多通路、多靶点治疗糖尿病。

    2025年08期 v.43;No.501 68-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09K]
  • Meta分析结合网络药理—分子对接初探乌梅丸治疗厥阴失眠疗效及潜在作用机制

    郭殿增;潘英会;魏箫箫;娄慧慧;庞爱梅;刘瑞霞;

    失眠是生活中常见的睡眠问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身体健康。厥阴失眠主要是指凌晨1点~3点易醒,醒后难以入睡。乌梅丸为治疗厥阴病之主方,张仲景最初用其治疗蛔厥,后世医家发现其在治疗厥阴失眠上亦有较好的疗效。本文采用RevMan5.4统计软件对乌梅丸治疗厥阴失眠的数据进行Meta分析,运用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技术研究其潜在的作用机制,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总结分析,以期为失眠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结果表明,乌梅丸治疗厥阴失眠具有较好的效果,且优于常规西药治疗,主要涉及AGE-RAGE、Cytokine-cytokine receptor interaction、IL-17等相关神经及炎症信号通路。

    2025年08期 v.43;No.501 77-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57K]

临床研究

  • 基于德尔菲法及层次分析法的2型糖尿病气阴两虚兼血瘀证诊断标准研究

    杨李君雯;李雪;吴童;李靖;

    目的 初步构建2型糖尿病气阴两虚兼血瘀证诊断量表,探索该证候诊断标准。方法 通过文献分析初步筛选2型糖尿病气阴两虚兼血瘀证常见四诊信息以建立条目池,采用德尔菲法及层次分析法再次筛选、评估该病证诊断要素权重。结果 经文献分析法共获得条目74个,根据频次法确定2型糖尿病气阴两虚兼血瘀证条目池,2轮德尔菲法收回有效问卷27份,专家积极系数分别为100%及80%,权威系数均>0.85,最终筛选出临床症状14种、舌象7种、脉象5种。层次分析结果显示一级指标比重临床症状>舌象>脉象;二级指标比重由高到低分别为临床症状:口渴喜饮、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咽干等;舌象:舌紫暗、舌红、舌少津苔干等;脉象:脉细、脉无力、脉涩等。结论 基于文献分析、德尔菲法及层次分析法可有效筛选及评估2型糖尿病气阴两虚兼血瘀证诊断依据,为该病证诊断标准提供参考。

    2025年08期 v.43;No.501 87-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8K]
  • 理气膏穴位贴敷联合胃肠道复苏对重症急性胰腺炎的疗效评价

    王会芳;熊思宇;张发家;谢晓玲;朱娅思;

    目的 探讨理气膏穴位贴敷联合早期肠道复苏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单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设计,纳入2024年1月~2024年12月本院收治的56例SAP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n=28)与对照组(n=28)。对照组实施常规西医治疗联合早期胃肠道复苏,试验组加用理气膏穴位贴敷。比较两组中医证候积分,胃肠功能指标(肠鸣音、自主排气/排便时间)及不良反应。结果 试验组总有效率(92.9%)显著高于对照组(67.9%)(P<0.05)。试验组胃肠功能恢复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肠鸣音(1.73±0.31)d vs(4.21±0.49)d;自主排气(14.19±2.34)h vs(39.27±8.15)h]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7.1%vs 3.6%,P>0.05)。结论 理气膏穴位贴敷联合胃肠道复苏可协同改善SAP患者胃肠功能障碍,其机制可能与调节气机、促进肠道微生态恢复相关。

    2025年08期 v.43;No.501 95-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0K]
  • 三元气血针法配合腹腔镜手术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术后血流动力学及血清PGF2α、PGE2水平的影响

    彭云涵;邓高丕;

    目的 分析三元气血针法+腹腔镜手术对子宫内膜异位症(EMT)患者术后血流动力学及血清前列腺素F2α(PGF2α)、前列腺素E2(PGE2)水平的影响。方法 采取前瞻性研究,选取2022年10月~2023年10月医院收治的154例EMT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77例。对照组接受腹腔镜手术治疗,观察组接受腹腔镜手术+三元气血针法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治疗期间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于治疗前、治疗3个月经周期时比较两组中医证候积分(行经腹痛、质稠有块、得温痛减);于治疗前、治疗1个月经周期、治疗3个月经周期时,比较两组COX痛经症状评价量表(CMSS)评分(严重程度、持续时间)、PGF2α、PGE2、血流动力学指标[收缩期峰值血流速/舒张末期血流速(S/D)、搏动脉指数(PI)、阻力指数(RI)]水平;采用双变量Pearson分析血清PGF2α、PGE2与EMT患者CMSS严重程度评分、持续时间评分、S/D、PI、RI的相关性。结果 治疗期间,对照组总有效率低于观察组(P<0.05);治疗3个月经周期时两组行经腹痛、质稠有块、得温痛减中医症状积分低于术前,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CMSS严重程度评分、持续时间评分、PGF2α、PGE2、S/D、PI、RI组别主效应显著;治疗前、治疗1个月经周期、治疗3个月经周期CMSS严重程度评分、持续时间评分、PGF2α、PGE2、S/D、PI、RI水平依次下降,均达到显著性水平(P<0.05);经Pearson相关性检验结果显示,EMT患者血清PGF2α、PGE2与CMSS严重程度评分、持续时间评分、S/D、PI、RI呈正相关(r>0,P<0.05)。结论 三元气血针法配合腹腔镜手术对EMT患者疗效确切,可降低患者PGF2α、PGE2水平,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血流动力学,缓解痛经,PGF2α、PGE2与CMSS评分、血流动力学指标具有正相关性,临床可通过降低PGF2α、PGE2水平,缓解患者痛经症状。

    2025年08期 v.43;No.501 100-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9K]
  • 增乳汤加减联合穴位按摩对气血虚弱型产后缺乳患者乳汁分泌及E2、P、PRL的影响

    余玲玲;吴金兰;

    目的 探讨增乳汤加减联合穴位按摩对气血虚弱型产后缺乳患者乳汁分泌及雌二醇(E_2)、孕酮(P)、催乳素(PRL)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4年1月~2025年3月于安徽省芜湖市中医医院就诊的104例气血虚弱型产后缺乳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2例。对照组给予穴位按摩治疗,观察组给予增乳汤加减配合穴位按摩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心理状态[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乳房饱满程度及E_2、PRL、P等性激素指标,治疗前、治疗后1d、3d、7d的泌乳量及乳房胀痛情况[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并记录患者母乳喂养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8.46%,高于对照组的73.08%(P<0.05)。治疗后,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SDS、SAS评分及E_2、P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乳房饱满程度及PRL水平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1d两组泌乳量均较治疗前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3d、7d,两组泌乳量均增多,且观察组泌乳量多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1d、3d、7d,两组VAS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母乳喂养成功率为75.00%,高于对照组的53.85%(P<0.05)。结论 增乳汤加减联合穴位按摩可有效提升气血虚弱型产后缺乳患者乳汁分泌量,调节性激素水平,改善中医证候、心理状态及乳房胀痛情况,提高母乳喂养成功率。

    2025年08期 v.43;No.501 107-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4K]
  • 复方丹参滴丸联合酒石酸美托洛尔片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及血清学指标的影响

    刘湾;王艳娟;王艳英;

    目的 观察复方丹参滴丸、酒石酸美托洛尔联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的疗效,并分析其对心功能及血清学指标的影响。方法 选取本院2022年5月~2024年5月101例CHF患者分为对照组50例、研究组51例。对照组予以酒石酸美托洛尔片治疗,研究组予以复方丹参滴丸联合酒石酸美托洛尔片治疗,连续治疗3个月。观察两组疗效、不良反应及治疗前后活动耐力、心衰评分、生活质量、心功能、血流动力学[左心房平均压(MLAP)、平均二尖瓣跨瓣压差(MVPG)、肺动脉平均压(MPAP)]、氧化应激[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脂质过氧化物(LPO)、丙二醛(MD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3(GPX-3)、总抗氧化能力(T-AOC)]、血管内皮功能[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等指标水平。结果 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活动耐力高于对照组,心衰评分、生活质量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MLAP、MPAP低于对照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每搏输出量(SV)、MVPG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血清SOD、GPX-3、T-AOC、NO、VEGF、CGRP水平高于对照组,LPO、MDA、ET-1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复方丹参滴丸联合酒石酸美托洛尔片治疗CHF患者的疗效确切,可改善活动耐力、生活质量、心功能,纠正血流动力学异常,抑制氧化应激反应,改善血管内皮功能,且安全性良好。

    2025年08期 v.43;No.501 114-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9K]
  • 自拟参芪归芎方加减联合新活素治疗心力衰竭急性加重的疗效及对心功能水平的影响

    田国芳;宋玉勤;杨会杰;陈宁宁;陈浩;谢庆成;侯宝松;

    目的 结合临床实践经验,探讨自拟参芪归芎方加减联合新活素治疗心力衰竭急性加重的疗效及对心功能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2月~2023年10月我院收治的86例心力衰竭急性加重患者,根据信封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新活素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自拟参芪归芎方进行联合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并对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心功能、血脂水平、氧化应激反应、NT-proBNP和6MWD水平等指标进行比较,观察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3.02%)明显高于对照组(74.42%)(χ~2=4.181,P=0.041)。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LVEF水平更高,LVESD和LVEDD水平更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LDL-C、TG和TC水平更低,HDL-C水平更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MDA水平更低,CTA和SOD水平更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NT-proBNP水平更低,6MWD水平更高(P<0.05)。与对照组(23.26%)相比,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4.65%)更低(χ~2=4.745,P=0.029)。结论 自拟参芪归芎方加减联合新活素治疗心力衰竭急性加重的疗效显著,可明显提高患者心功能和血脂水平,氧化应激反应明显改善,提高步行距离,减少不良反应,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2025年08期 v.43;No.501 120-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7K]
  • 冠心病PCI术后患者应用脉络舒通丸联合伊伐布雷定治疗的效果观察

    王冲强;闫瑞;方莉娜;

    目的 探讨脉络舒通丸联合伊伐布雷定治疗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22年1月~2024年1月于本院接受PCI治疗的70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5例、研究组35例。对照组予以伊伐布雷定治疗,研究组予以脉络舒通丸联合伊伐布雷定治疗。统计对比2组疗效、术后6个月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治疗前后心肺功能[最大摄氧量(VO_(2max))无氧阈(AT)、氧脉搏、左室射血分数(LVEF)、第1s用力呼气容积(FEV_1)、最大自主通气量(MVV)]、冠脉血流参数[收缩期峰流速(SPV)、舒张期峰流速(DPV)、冠状动脉血流储备(CFVR)、舒张期时间速度积分(CTV_1)]、炎症-氧化应激指标[白细胞介素-6(IL-6)、甲壳质酶蛋白40(YKL-4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晚期蛋白氧化产物(AOPP)、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微血管功能[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栓素A2(TXA2)]水平。结果 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4.2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8.57%(P<0.05);研究组治疗后VO_(2max)、AT、氧脉搏、LVEF、FEV_1、MVV、SPV、DPV、CFVR、CTV_1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血清IL-6、YKL-40、TNF-α、AOPP、ET-1、TXA2水平低于对照组,血清NO、VEGF、SOD、GSH-Px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冠心病PCI术后患者应用脉络舒通丸联合伊伐布雷定治疗的疗效确切,可改善心肺功能,促进冠脉血流恢复,缓解炎症-氧化应激反应,改善微血管功能,降低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且具有一定安全性。

    2025年08期 v.43;No.501 126-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7K]
  • 龙藤柏香膏外敷治疗急性软组织损伤的临床疗效评价研究

    刘中财;赵建文;刘智论;毛建;邓石磊;冉耀;陈淑蓉;黄勇;

    目的 评价龙藤柏香膏外敷治疗急性软组织损伤(ASTI)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收集2023年4月~2024年3月在我院门诊治疗的312例急性软组织损伤的病例,信封法随机分为实验组(156例)和对照组(156例)。实验组予以龙藤柏香膏治疗,对照组予以消肿镇痛膏治疗。动态观察两组患者患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压痛、肿胀、关节活动度评分及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疼痛VAS评分、压痛评分、肿胀评分及关节功能评分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1、3、5、7天,龙藤柏香膏治疗组疼痛评分、压痛评分、肿胀评分及关节活动评分等明显较消肿镇痛膏治疗组更低,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受试者治疗7天后,其前后症状分级量化积分对比显示,龙藤柏香膏治疗组积分均比消肿镇痛膏治疗组低(P<0.05)。此外,龙藤柏香膏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51%,消肿镇痛膏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75.00%,差异明显(P<0.05)。两组药物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龙藤柏香膏外治急性软组织损伤疗效显著,能有效缓解疼痛、肿胀及功能障碍,安全性高且操作便捷,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2025年08期 v.43;No.501 133-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1K]
  • 揿针治疗对儿童近视患者脉络膜厚度的影响

    刘婉君;郑丽绵;祁勇军;许懋;叶湘湘;

    目的 探究揿针治疗对儿童近视患者脉络膜厚度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2年1月~2023年9月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眼科门诊收治的儿童真性近视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40例,76只患眼,单焦点框架眼镜视力矫正)和揿针组(40例,75只患眼,单焦点框架眼镜视力矫正+穴位揿针治疗9周)。比较两组的视力、等效球镜度数(SE)、脉络膜厚度、疗效和安全性。结果 揿针组的治疗结束后6个月(6M)裸眼视力低于治疗前,对照组的6M裸眼视力和SE低于治疗前和治疗结束时,且与对照组相比,揿针组治疗结束后3个月(3M)、6M的裸眼视力较高,SE较低(P<0.05);揿针组的疗效高于对照组(P<0.05);揿针组治疗结束时、3M、6M的中心凹、上方、下方、鼻侧、颞侧脉络膜厚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揿针组和对照组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揿针治疗可有效维持患者的脉络膜厚度、保护裸眼视力、改善屈光度,提高框架眼镜屈光矫正的疗效,在治疗儿童近视中疗效确切、安全性良好。

    2025年08期 v.43;No.501 139-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4K]
  • 牵正散加味联合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疗效观察

    朱显增;李延玲;杨烁;

    目的 探讨牵正散加味联合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PFP)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1年10月~2024年10月南阳豫西健和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20例PFP患者,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60例,予以地塞米松治疗)与观察组(6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牵正散加味联合针灸治疗),比较两组的疗效、HouseBrackmann评分、FDI评分(社会功能、躯体功能)、症状积分(口角歪斜、闭眼障碍、鼻唇沟变浅、口角流涎、面部麻木)及SF-36评分(生理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精神健康)。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8.33%,对照组总有效率86.67%,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House-Brackmann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FDI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症状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SF-36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牵正散加味联合针灸治疗PFP,能有效改善患者的面部功能,减轻瘫痪程度,加快缓解临床症状,提升患者生活质量,疗效显著。

    2025年08期 v.43;No.501 145-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0K]
  • 基于中医土壅木郁理论探析和中降逆汤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肝胃不和证的临床研究

    李静;任小军;罗云;

    目的 本研究旨在基于中医土壅木郁理论,探索明析和中降逆汤对胆汁反流性胃炎(Bile Reflux Gastritis,BRG)肝胃不和证的临床医治成效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收集2020年9月~2023年9月期间收治的80例患有胆汁反流性胃炎且属肝胃不和证患者,将其随机划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有40例。对照组运用常规西医治疗手段,治疗组则在常规西医治疗的前提下加用和中降逆汤进行医治,治疗周期为8周。研究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多项指标变化,包括中医证候积分(胃脘胀满、疼痛、嗳气、反酸等症状评分)、胃内胆汁反流程度(通过胃镜下胆汁反流分级评估)、胃镜观察胃黏膜损伤程度,采用生活质量评分量表评估患者生活质量,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炎症小体NLRP3水平以评估炎症状态,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中医证候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胃内胆汁反流程度明显减轻,胃镜下胆汁反流分级较对照组显著改善(P<0.05)。在接受治疗后,治疗组患者胃镜观察胃黏膜损伤程度改善更明显,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对生活质量评分提升情况而言,治疗组的提升幅度明显超过对照组(P<0.05)。在血清炎症小体NLRP3水平上,治疗组相较于治疗前显著下降,且该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同样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并发症发生概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中医土壅木郁理论的和中降逆汤联合常规西医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肝胃不和证,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减轻胆汁反流、缓解胃黏膜炎症、提升生活质量、抑制炎症反应以及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效果显著,优于单纯西医治疗,为胆汁反流性胃炎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有效方案。

    2025年08期 v.43;No.501 150-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4K]
  • 运用蛰络固精法治疗膜性肾病伴发大量蛋白尿验案举隅

    王瑞娜;孙佳新;马晓鹏;

    大量蛋白尿是膜性肾病进展的重要标志,导师马晓鹏副主任医师在全国名老中医宋立群教授学术经验的传承指导下,结合自身多年诊治肾脏病的体会,运用宋老的蛰络固精法治疗膜性肾病的临证思路,探讨治疗抗PLA2R抗体阳性相关性膜性肾病伴发大量蛋白尿的病因病机,并结合验案进行方药分析和心得体会总结,为临床上运用中医药方法治疗膜性肾病提供思路。

    2025年08期 v.43;No.501 156-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2K]
  • 龙胆泻肝汤加减方治疗皮肤病验案举隅

    张玉;赵明川;

    龙胆泻肝汤作为清泄肝胆实火,清利肝经湿热的经典方剂,在湿热内蕴型皮肤病治疗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文章通过湿疹、带状疱疹、尖锐湿疣三则典型案例,分析探讨该方剂的临床适用规律。针对肝胆湿热证核心病机,根据皮损形态及伴随症状,以龙胆泻肝汤为基本方辨证化裁,可有效缓解皮损红肿、渗出、灼热、疼痛症状,缩短病程,同时改善体内湿热环境,有效降低复发率。

    2025年08期 v.43;No.501 162-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9K]
  • 中西医结合治疗特发性突聋1例临床案例分析

    柴峰;王俊杰;

    特发性突聋中医称“暴聋”,是耳鼻咽喉科常见疾病之一,发病较为突然。目前其发病原因及机制尚不完全明确,其治疗及预后具有复杂性和不明确性,对于中重度的耳聋尚缺乏有效手段。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1例特发性突聋,用常规西医治疗效果不佳,根据中医辨证为脾虚痰湿,虚实夹杂之证,治以健脾化湿、通窍聪耳,采用参苓白术散加减,并且同时联合针刺治疗,取得非常满意的效果。显示合理的中西医联合治疗优于单一用药效果,其治疗效果也明显优于单纯中医或者西医治疗。

    2025年08期 v.43;No.501 166-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2K]

方药研究

  • 基于古籍文献的白金丸源流探析

    姚渊;王雪玭;林睿凡;高文雅;马宇芯;周洪伟;谢琪;

    系统搜集1911年以前中医古籍中与白金丸相关的文献,采用文献计量学与考据学相结合的方法,梳理其历史源流、药物组成、组方原理、剂量炮制及临床应用规律。共纳入34部古籍中的40条文献,溯源发现白金丸首载于宋代《普济本事方》,元代《世医得效方》称“郁矾丸”,明代《医方考》定名“白金丸”并沿用至今。其核心组成为白矾、郁金,比例以3∶7为主,功效以解郁祛痰为核心,主治癫狂痫、郁证等痰瘀互结证候。历代炮制方法统一,白矾、郁金均未特殊炮制;服法以温水送服为主,辅以米汤或橘皮水以护胃增效。本研究为白金丸的现代制剂开发与临床应用提供了系统的古籍循证依据,填补了该方剂古代文献系统考证的空白。

    2025年08期 v.43;No.501 170-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3K]
  • 基于数据挖掘探讨川医治疗湿阻病的用药规律

    舒文韬;邹景霞;苏凯;

    目的 本研究运用数据挖掘分析四川省名中医苏凯主任医师治疗湿阻病的临证经验及用药规律,进而总结川派中医治疗湿阻病的经验。方法 采集湿阻病临床相关医案,使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中的相关统计方法进行数据挖掘,分析苏凯主任医师治疗该病的常用药物、核心组合及新方规律。结果 本研究对128首湿阻病的方剂进行分析,发现方剂中有49味中药高频应用,频次居前5位的中药分别为薏苡仁、柴胡、陈皮、茯苓、炒苍术。通过关联规则挖掘出核心组合14组,通过聚类分析得到新方7个。结论 苏凯主任医师治疗湿阻病用药多以理气健脾化湿药为主,体现了标本兼施,寒温并用的临证思想。

    2025年08期 v.43;No.501 175-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0K]
  • 瘟疫总方“升降散”在中医脑病中的临床应用

    杨贺;简文佳;王鹏;张龙生;

    杨栗山《伤寒瘟疫条辨》所载升降散,原为治温疫的首要方剂。张龙生主任师承国医大师薛伯寿,深得薛老的学术传承,重视气机升降,将升降散运用于头痛、颈动脉斑块、耳鸣等多种中医脑病治疗中,疗效良好。本文总结吾师运用升降散治疗中医脑病的临床经验,结合典型病例探讨其“升清降浊、调畅脑络”的独特治法。升降散通过蝉蜕、僵蚕升阳透邪,姜黄、大黄降浊逐瘀的配伍特点,符合脑病“清阳不升、浊阴不降”的核心病机。升降散通过调节气机、解毒化瘀,有效改善脑部微循环,抑制炎症反应,与现代医学的神经保护、抗氧化应激机制相契合。本文为经典方剂在脑病领域的拓展应用提供临床范例,体现“异病同治”的中医特色,为中医脑病防治提供新思路。

    2025年08期 v.43;No.501 183-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8K]

中医护理与健康教育

  • 初中生气郁质与抑郁的关系:情感虐待的中介作用和亲子关系的调节作用

    戴金赫;杜芸;李艺;赵梓辰;王孟舒;曲淼;

    目的 探讨情感虐待与亲子关系对初中生气郁质与抑郁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用整群抽样方法,在5个省份(河南、辽宁、陕西、山东、福建)的6所初级中学选取11702名初中生为研究对象。收集其一般情况,采用“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表”中的气郁质分量表、患者健康问卷(PHQ-9)、简式童年创伤问卷(CTQ-SF)中的情感虐待分量表等工具,对初中生气郁质、抑郁程度及情感虐待程度进行评估,共回收有效问卷10325份。其次,运用Spearman相关分析探究气郁质、抑郁程度、情感虐待及亲子关系间的相关性;运用线性回归与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检验探究气郁质与抑郁的关系,及情感虐待的中介效应和亲子关系的调节效应,并对结果进行验证。结果 (1) 10325名初中生中,气郁质学生3856人,检出率为37.3%;抑郁1529人,检出率为14.8%;抑郁学生中,气郁质1085人,占抑郁总人数的71.0%。(2)气郁质与抑郁呈正相关(r=0.360,P<0.01);气郁质与亲子关系负相关(r=-0.259,P<0.01);气郁质与情感虐待正相关(r=0.206,P<0.01)。(3)情感虐待在气郁质与初中生抑郁之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效应量占总效应的26.2%;亲子关系通过情感虐待调节气郁质对抑郁的间接影响。即随着亲子关系质量的下降,气郁质青少年更容易受到情感虐待的负面影响,增加抑郁的风险。结论 气郁质既可以直接预测初中生抑郁,还能通过情感虐待间接影响抑郁的发生;情感虐待的中介作用受不良亲子关系的调节。因此,通过改善气郁体质、促进积极亲子互动和降低情感虐待发生率,可有效预防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

    2025年08期 v.43;No.501 189-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1K]

中医药管理

  • 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中西医人才培养策略与实践探索

    石娜;夏庆;

    建设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是提升中西医结合水平的重要战略举措,而人才培养则是这一战略实施的核心环节。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为例,探索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如何精准契合综合医院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的独特属性,打造一条独具特色的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新路径。通过构建“层次分明、类别清晰、衔接有序”的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体系,创新性地设计覆盖研究生教育、博士后培养、中医类别临床医师以及西医医师中西医结合能力提升的全链条培养方案,以期推动中西医结合的可持续发展。

    2025年08期 v.43;No.501 198-2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5K]
  • 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张巍;宁云峰;刘慧;杜晟霖;

    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数千年智慧的结晶,不仅是守护人类健康的医学瑰宝,更是承载着深厚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与生命智慧的文化遗产,是增强民族自信、推动文化输出的重要支点。本文立足于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的现实意义、功能定位、建设原则等理论基础,系统分析当前基地建设中存在的资源整合联动不够、宣传推广创新不足、专业人才严重匮乏、缺乏长效运营机制等现实问题。在此基础上,从顶层设计层面构建“三维一体”建设框架、打造沉浸式体验生态、建立跨界协同机制、探索可持续发展模式,提出智能化升级、国际化拓展、标准化建设、生态化发展等可持续发展策略,旨在为破解中医药文化“传而不广、承而不新”的困境提供理论支撑,为推动中医药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注入实践动能。

    2025年08期 v.43;No.501 204-2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9K]

文献研究与综述

  • 从“经筋理论”探讨温和灸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研究进展

    方河苑;陈奇刚;和智娟;杨媛;张雪娇;李月;金林会;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MOP)是许多绝经后女性常遇到的健康问题,其主要表现为骨密度降低和骨质脆弱,容易导致骨折和疼痛。随着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受此病影响的人数不断上升。骨质疏松引起的骨折和其他相关并发症不仅给患者带来痛苦,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因此,对于该病的预防和治疗已经变得十分紧迫。中医认为筋与骨有着紧密联系,筋骨病相互之间有因果关系,PMOP发生多与脾肾阳虚等有关,无法滋养筋骨,则易有骨缩筋衰之病,通过温和灸治疗方法,基于“经筋理论”理论从PMOP的病因病机出发,从艾灸调理脾肾、通经活络、调节气血阴阳的角度进行探讨,为温和灸治疗PMOP提供新的治疗思路。

    2025年08期 v.43;No.501 210-2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1K]
  • 中医药调控神经炎症干预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研究进展

    宋凯;刘广;郭明明;程洁;马丹丹;张虹;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是一种暴露于严重创伤性事件之后的精神障碍,其主要临床症状包括侵入性记忆、回避提醒、负面情绪、高警觉性等。大量研究显示,神经炎症可能是PTSD发病的关键因素,PTSD模型动物的相应脑区在应激后显示出炎性标志物的表达异常。中医药疗法具有多途径、多靶点的干预特点,在PTSD的治疗中具有一定优势,多种中医药疗法被报道能够干预PTSD神经炎症,但尚未有文献能厘清其具体的干预效应和抗炎机制。基于此,本文对中医药干预PTSD的现有研究进行综述,并从中医药种类、抗炎机制、抗炎作用、动物模型、脑区等维度,重点阐释中医药干预PTSD的现状与进展,以期为PTSD的临床治疗策略提供借鉴与参考。

    2025年08期 v.43;No.501 216-2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8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