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 08期
国医大师刘敏如教授治疗经断前后诸证的临床经验
张莉;刘敏如;刘敏如教授从事中医妇科临床工作七十余载,对经断前后诸证(围绝经期综合征)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她认为经断前后诸证的主要病机为肾气亏虚、阴血亏虚、以肾虚为根本的全身多脏器功能失调。治疗关键在于“补肾气”“滋阴血”,恢复经断前后女性“脏腑功能体系的再平衡”,同时应兼治痰浊、血瘀、郁火等致病因素。临床紧扣治疗关键,根据患者的不同临床表现选方化裁,并结合现代医学研究,选用类雌激素样作用中药,常常取得显著效果。
魏绍斌教授四期序贯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经验总结
曹亚芳;李彦欣;魏绍斌教授认为,排卵障碍性不孕(ODI)的病机以肾虚肝郁脾虚为本,痰湿为标,治疗应标本兼顾,提出益肾扶脾填精、疏肝理气活血、燥湿祛痰通络的治疗原则。根据月经周期的不同阶段(行经期、经后期、经间期、经前期),采用四期序贯治疗法,临床疗效显著。本文总结魏教授在分期序贯治疗ODI中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突出其治疗特色与创新性。
贾玫教授从三焦论治放射性肠炎经验
王一珺;付韵霏;朱惠琳;李佩璐;侯丽;贾玫;放射性肠炎又称为放射性肠损伤、放射性肠病,在中医属“肠澼”范畴,多数医家认为其主要病位在肠腑,常从清热燥湿健脾的角度论治RE,极少从三焦论治。贾玫教授根据RE的病势特点将其分为急性期与慢性期,认为急、慢性期分别以“三焦‘三道’不通”与“三焦脏腑不荣”为核心病机,由此提出急性期“气、水同治,三道并通”和慢性期“补泻兼施,三焦并调”的治疗原则分期论治,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中医诊疗思路。
骨伤科名老中医刘钢教授治疗骨折病的经验概要
甄朋超;刘钢;刘钢教授作为北京市首都名中医,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宫廷正骨第五代传承人,对宫廷正骨学术思想有着深刻的理解,治疗骨伤科疾患有着丰富的经验,尤其擅长采用以手法为主保守治疗骨折疾患,形成了符合宫廷正骨特色的望闻问切的辨证体系,遵循筋骨并重、动静结合、内外兼治的正骨原则,轻、柔、透、巧的手法特点,并结合特色固定,形成宫廷正骨流派的治疗特点。本文就名老中医刘钢骨折治疗思想予以总结整理,以便传承发展其学术思想,造福患者。
基于“肝与大肠相通”理论探讨肝—肠轴与乳腺癌的相关性及辨治策略
李紫悦;孙韬;高永强;卫月;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的研究发现乳腺癌的发病与肝-肠轴的气血运行机理以及气、阴阳、五行相互关系,与肝肠轴和乳腺癌之间的内在功能状态密切相关。本文基于中医“肝与大肠相通”的理论基础,结合脏腑经络学说、关联进行了详尽的剖析。通过对乳腺癌中西医发病机理的系统分析,揭示了肝肠轴功能失调在乳腺癌发生与发展过程中的核心作用。基于此,本文提出了“肝与大肠同调、厥阴阳明同治”的治疗策略,着重强调了养肝护肠、疏肝导滞、畅通气血与固本培元在维护乳腺健康中的核心地位,为乳腺癌的中医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基于“气化理论”探讨生物能量代谢的系统调节机制及其临床意义
满逸迪;冯梓芸;姜恒坤;李军;生物能量代谢紊乱与多种疾病密切相关,而现代医学在系统整体性调节方面存在认识局限。本综述旨在从中医气化理论视角探讨生物能量代谢的系统调节机制及其临床应用价值。通过文献研究方法,系统分析气化理论与现代生物能量代谢的关联机制。运用多组学技术和系统生物学方法,探讨气化理论在分子、细胞和系统层面的科学内涵。重点分析三焦分层调节在能量代谢平衡中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气化过程与线粒体功能密切相关,气虚状态往往伴随ATP含量显著下降和AMP升高。创新性地提出“气化分层调节”理论,构建了气虚、气滞、气陷、气逆四型的分层调节方案。补气中药可通过调节AMPK/mTOR信号通路改善能量代谢,显著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气化理论与现代生物能量代谢具有深层科学联系。基于三焦分层调节的治疗策略为代谢性疾病的防治提供了新思路,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基于王旭高治肝三十法辨证论治紧张型头痛
郝云龙;郭烨;齐大河;孔令博;本文基于王旭高“治肝三十法”理论,探讨紧张型头痛的中医病机与治则。紧张型头痛作为我国最常见的原发性头痛,其病机与肝的疏泄功能失调密切相关,病始于肝气、进为肝火、久化肝风、转为肝虚。治疗以治肝三十法为指导,分型论治:肝气证,疏肝通络,兼调脾肺;肝火证,清泻相合,泻子补母;肝风证,和潜相继,养血散风;肝虚证,阴血同滋,敛镇共防。通过调和肝之气血阴阳,恢复肝疏泄功能,改善紧张型头痛症状,为临床提供理论依据与个体化治疗思路。
从“阳郁”视角探析甲状腺功能异常的病机及辨治
宋林瑞;岳仁宋;张博荀;隆采奕;从“阳郁”的视角出发,通过梳理甲状腺的生理特性,并结合中医在甲状腺疾病中的临床与理论差异,提出甲状腺功能异常属于中医“阳郁病”范畴,其核心病机为“相火伏郁”,个体差异是疾病后续传变的关键因素。治疗上以“畅达枢机”为总纲,根据具体临床情况灵活加减,常用小柴胡汤以调达少阳,龙胆泻肝汤、白虎加人参汤清泄邪火,配合理气、滋阴、解郁等法,综合运用抗免疫中药,最终恢复少阳相火的正常功能,以达“重者可差,轻则可愈”之效。
基于“上下交损,当治其中”辨治心肾不交型遗精
张杰;方敦林;胡万春;刘通;张畅畅;刘娟;“上下交损,当治其中”理论出自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虚劳》,其核心观点是对于上下同病,应重视调理中焦脾胃。心肾不交型遗精虽主要责之于南方心火与北方肾水不相济,但与中焦脾胃运化升清、气机转运密切相关。临床常以虚实二分,一方面脾胃虚损,运化乏力,化源不足,则心肾无资,气虚固摄乏力;另一方面痰湿内生,气机不畅,清气不升,浊阴不降,则转运失常,水火升降失衡。故以“治其中”为大法,虚补实泻,当补脾和胃,健中州以行运化,则神安志定精关固;醒脾调气,转枢机以复升降,则上下交通精室宁,临床上还应观其脉症,随证治之,针药结合,方达脾胃调,精微化;气机顺,水火济;心肾交,遗精止。本文基于“上下交损,当治其中”理论探析心肾不交型遗精的病因病机及治则治法,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新的思路。
基于“聚于胃,关于肺”理论肺胃同治法论治肺癌
董慧君;牟钰;廖文豪;肺与胃解剖相邻、经络相属、脏腑相依、五行相生、津液相承、喜恶相似,其在生理上相互协同,病理上紧密联系,在治疗中亦相互为用。《素问·咳论》提出“聚于胃,关于肺”的理论,从整体观念的角度出发,指出肺胃失衡是肺系疾病发生的关键病机。笔者认为,肺胃失衡是肺癌的发病基础,然治肺不应限于肺,因此治疗强调肺胃同治,充分发挥肺胃的协同作用,既重视驱除肺邪,又要健运脾胃,顾护胃气,气血充足,使得肺有所养,肺气通畅,宣降得宜,治节有序,邪去痛减。本文通过阐述肺胃在生理、病理以及治法的密切关联,意在为中医药治疗肺癌提供有益的诊疗思路。